

免费预览已结束 ,请下载后查看全文
还剩-页可免费阅读,
继续阅读
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退出机制.ppt简介:
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退出机制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退出机制 2目录目录 一、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一)股权转让(二)公司解散(三)公司章程范本对股东退出机制的约定(四)出资的继承与共有分割(五)退出股东的法律责任 三、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的限制 四、新《公司法》对中小股东退出方面的保护 (一)异议股东评股权 (二)仍然存在的争议3一、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必要性一、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公司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股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退出公司。公司人合性要求公司的成立和存续应当以股东之间的信任关系为基础,一旦股东之间的合作基础消失了,就应当允许股东退出。如果不允许股东退出,不仅会导致公司内部资源浪费,而且还会使得中小股东处于更为被动的局面,甚至会给大股东剥夺中小股东的财产权创造机会,最终导致股东之间的公平和正义无法实现。2003年12月02日经济与法栏目报道的苏进诉刘学光案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4一、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必要性一、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必要性案件的基本情况是:刘学光和苏进两个人各出100万元,成立四川惠松公司,双方约定刘学光任公司董事长,苏进任公司销售部经理。后来,两人关系恶化。刘学光便将与苏进关系密切的人排挤出去,最后连苏进的经理职务也予以免除。苏进虽然拥有公司50%的股权,却无法参与公司的经营,也无法从公司中分配红利。后来,刘学光变更公司住所地,苏进连公司在哪里都找不到。本案中刘学光便是通过合法的形式侵占了苏进的财产,导致苏进的财产权受到严重侵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允许苏进退出,则无法保护苏进的合法权益。5一、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必要性一、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因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要求建立在公司事务中,股东设立公司、经营公司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也应当是基于当事人的契约行为而产生的。一旦公司的设立和存续违反了股东设立公司当初之目的和意旨,则股东有权要求退出。但是,公司法属于商法范畴,其公法化程度较之于其他民法而言更为明显,这使股东退出受到公法的制约,但这也绝不意味着对原有私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进行全面否定。因为,契约自由原则是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在公司法中同样适用。6一、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必要性一、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必要性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要求建立在公司事务中,股东设立公司、经营公司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也应当是基于当事人的契约行为而产生的。一旦公司的设立和存续违反了股东设立公司当初之目的和意旨,则股东有权要求退出。但是,公司法属于商法范畴,其公法化程度较之于其他民法而言更为明显,这使股东退出受到公法的制约,但这也绝不意味着对原有私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进行全面否定。因为,契约自由原则是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在公司法中同样适用。7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一般说来,股东退出公司的方式为两种。一种为股权转让,即公司的原股东其持有的部分股权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者第三人,或者部分转让给原股东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一种为公司解散,即公司因某种事由主动或者被动丧失法人资格,公司解散导致公司所有股东自然退出公司。8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一)股权转让1、内部转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公司法对公司股东内部之间的股权转让采取非常宽容的态度,没有设置强制性的转让条件,而是充分赋予当事人自主权,允许其在契约中自由约定。这些正是尊重了私法的契约自由的精神,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的特征。9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 股权的内部转让虽然没有第三人加入公司,不会破坏公司的人合性,但是,股权的内部转让改变了公司的股权结构,也会导致公司股东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公司的内部决策机制。股权的内部转让有可能导致原来的公司小股东转变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者原来的大股东转变为小股东。因此,如果股东希望保留公司设立时候的股权结构或者决策机制,那么,通过章程约定来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
展开>>
下载声明:
1、本文档共25页,其中可免费阅读10页,下载后可查看全部内容。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内容质量和数量令您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仔细辨别内容交易风险。 如存在严重文不对题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8182295159 (电话支持时间:10:00-19:00)。
展开>>
扫码快捷下载 | 账号登录下载
客服
客服QQ:
2505027264
客服电话:
18182295159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